作者 武春霞 胡开明:坚持真理的硬骨头.mp:32来自河北共产党员胡开明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是《青春之歌》里许宁的原型之一;他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反对“搬石头”;他最早上书毛泽东,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他在没有得到彻底平反的情况下,赶赴安徽坚定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胡耀邦称赞他是我们党的“先知先觉者”。他的名字叫胡开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反对“搬石头” 胡开明(~),浙江乐清人。早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年7月17日至9月13日,胡开明作为冀热察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工委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各解放区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土地改革。会后胡开明随晋察冀区党委副书记李葆华到四地委搞土改工作。区党委又派胡开明重回四地委任副书记协助工作。土地改革运动是土地制度的一次大变革,领导这次群众运动,谁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曾出现过右和“左”的错误。 胡开明发现建屏县“搬石头”搞得特别厉害。所谓“搬石头”,就是把前期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基层干部、党员看成是“绊脚石”,凡当过党政或群众团体“委员”以上的通通罢免掉,叫作“搬石头”。其他地方也程度不等地发生过类似的过火行为,他感到这样做不妥。于是,年11月,他专门写了一份《关于土改工作搬石头问题的调查材料》转交给刘少奇。反映建屏县几乎把村里所有基层干部都当石头给搬掉了,只剩下一个哑巴,造成了广大基层干部强烈不满。这份报告引起了刘少奇的重视,12月份马上召集了平山、建屏、井陉等县的领导同志到西柏坡开会。会上,刘少奇和朱德专门听取了胡开明的汇报。 当胡开明汇报建屏县问题时,一位同志听到说他“搬石头”搬得太厉害,便站起来反驳。刘少奇制止道:“你别急,你发通知规定,凡当过委员以上的村干部统统不能入贫农团,我本来是不同意的。你坚持要发,我又认可了。今天组织不起阶级队伍,看来,效果不好,我也有责任。不行就改过来,这没有什么。”可以说,刘少奇在这次汇报会上基本肯定了胡开明的意见。 在四地委地、县、区三级平分土地的整编队伍中,开始有些阶级界限不清,特别是一度查三代,把一些贫农生活水平的也划到富农那里去了,弄得人心惶惶;在处理干部时,往往给犯错误的干部较重的处分,党员干部中有46名干部受到撤职、留党察看、停止党籍、开除党籍的处分。 年初,毛泽东从陕北发来电报,转发了习仲勋《西北土改中的问题》一文,接着又发来任弼时于年1月12日在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题目是《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央新的指示精神传达到四地委,胡开明觉得与县领导认识上的分歧有了解决的办法,催促研究室的几位同志连夜整理记录稿,刻成蜡纸,印成文件。天亮后分头骑着骡马,跑到各区,使中央指示尽快与群众见面,纠正平分土地中“左”的错误。 在这次平分土地试点的领导工作中,地委副书记胡开明协助“一把手”领导各县工作,面对比自己职务还高的领导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减少了损失。 上书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有失误。胡开明认为,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急于过渡和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 年庐山会议后,受到群众拥戴的张家口市委第一书记葛启同志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被撤职。危难之时,胡开明与省委第一书记林铁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主动请缨到张家口主持工作。12月11日,胡开明由副省长改任中共张家口市委第一书记。本来他是受命赴张家口批右的,但到任后不久他就对反右倾斗争“急刹车”,并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给被错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重新安排了领导职务。逆水行舟,显示了出色的胆识和魄力。 三年困难时期,他冒着丢官和被批判的风险,力主解散公共食堂,允许农民有少量自留地和家禽,试行牲畜“分户喂养”,允许荒山林地承包给个人,主张进行生产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的试点。 改变基本核算单位,是公社体制上的重大调整,是对农村“六十条”的重要突破。他的这些救人救命的措施使当地一些农村恢复了生产,重现了生机。特别是他的《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的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采纳。张家口地区郭磊庄核算单位下放的试验,比中央正式文件通知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生产队的时间提前4个月。当时,在南方养病的省委第一书记林铁也兴奋地打来“开明同志,毛泽东说了,基本核算单位还是放在小队上好。这件事你是有功的呀!” 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后,胡开明经深入调查研究,与年6月得到甄别平反官复原职的葛启一起在张家口地区推行了一种在当时叫作“权宜之计”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来,胡开明因此受到了批判。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对胡开明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实践的、在当时特殊条件下实行的办法取得了共识:胡开明当年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对的。 奉命赴安徽 安徽是受“左”的错误折腾的重灾区,万里任省委第一书记刚刚主政安徽时,看到老百姓“重新挎起讨饭篮子”“背井离乡”的惨景,心痛不已。这时他想到了胡开明。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亲自安排胡开明离开河北,赴安徽就任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到任不久即兼任省农委第二书记。这个时候,他仍没有得到彻底平反。 9月1日,万里同志主持省委常委会议,研究抗灾救灾问题。会上胡开明提出借给农民“保命田”的意见。他说:“保护农民的生活是头等大事。土地是集体的,更是农民的,与其荒在那里,何不借给他们去种!”万里和其他常委立刻眼睛一亮,好!一个“借”字,打开了一班人的思路。这个“借”,实际上就是“包”,让农民先“包”几亩干干看。意想不到的是,保命“借田”的精神下达后,在凤阳响起中国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凤阳是安徽有名的贫困县。胡开明到梨园公社视察,映入眼帘的是衣服破烂的人群,低矮破烂的茅棚,几乎家家没有一床不打补丁的被子,几口人换穿一条破棉裤,多数人外出讨饭。在他经常去的小岗村,他每去一次都鼓励农民探索点办法,把生产搞上去。年11月24日深夜,梨园公社最穷的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聚集一起盟誓相约:秘密分田,包产到户;村干部如果由此坐牢,全村人将他们子女抚养到18岁。18个户主在写好的《章程》上按了手印。于是,一夜之间,全队的亩地分到了人的名下。这种“大包干”不久就显示出神奇。当年,全队粮食总产达到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消息悄悄传开,其他公社和生产队也都暗暗效仿。胡开明三到凤阳,为县委书记陈庭元撑腰打气,“你们干得对!放开胆子干,实践是最好的证明!有了问题就往我身上推,就说是我支持你们的,反正我已经打倒一次了,再打倒一次也不怕!” 正当肥西、凤阳以“大包干”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进行成功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农村工作通讯》连续发表文章否定安徽的责任制,攻击安徽全省刮起了“单干风”。不久,有中央高层领导对责任制进行责难和质疑,一些地方领导甚至闻风就是雨,提出“紧急刹车”。 压力面前,胡开明多次深入肥西、凤阳的基层社队,深入到生产队和农民家中,调研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经过近两个多月的调研,在胡开明主持下,写出了《用肥西、凤阳的事实回答八个问题》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八个大方面回答了一些人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怀疑和责难。在凤阳精神的推动下,年4月,四川广汉县向阳镇农民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把农村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从年在张家口搞“三包”到组的试验到年参加领导凤阳“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道路艰辛而漫长。可以说,胡开明是坚持真理的硬骨头。 来源: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 河北共产党员 全面 深度 权威 专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19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