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市林州市,一条从太行山山腰处蜿蜒而出的沟渠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宛如山间银河,这便是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修建的人工水渠工程。红旗渠工程于年开始,到年完工,用时将近10年。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开通道路,工人们削平山头,架上渡槽,开凿隧道,从河南任村镇到山西的石城镇,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如此巨大的工程。在那个技术和经济都不发达的年代,到底是为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呢?这不得不从时代背景入手,挖掘这条“人工天河”蕴藏的秘密。 大旱连年,民不聊生。 林县位于河南北部,属于中原地带,从明朝开始便经常干旱,有时连续几年都不下雨雪,河水都干涸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生活极其艰苦。年又发生了一次空前的干旱,林县境内的4条河流都干涸了。 当地的人们惜水如金,洗脸的水只有半碗的量,洗完脸的水人们也不舍得倒去,还会用来喂牲口。那时候林县多发“要命病”即食管癌、皮肤病、甲状腺等疾病,其产生的根源则都是由于缺水。 动土修渠,困难重重。 年10月份,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出,要想办法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于是号召了专业人员,一起研究这项“引漳入林”的重要工程。 年2月,这项工程终于开始动工,由于灾害连年,又缺乏人手,工程开始地并不顺利。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程的难度有如此之大,开工后才发现,自然条件艰苦不堪,预算远远不够,技术人员太少,群众配合度低,种种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面对群众们的纷纷告状,杨贵也是焦头烂额。年3月,杨贵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对各方面的工作重新做了部署,根据群众的抱怨信解决民意问题,又发动群众,招纳贤才,解决石灰难、炸药男、水泥难等的问题。 众志成城,英烈牺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工天河也并非是几天几个月便能建成的。红旗渠总共投资了万元,参与群众共有7万人。十年工程内,有八十多个干部和群众在艰苦条件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小的才17岁。吴祖太是红旗渠工程的总设计师,接到任务后,他不畏艰险,坚持在前线勘测地形,设计方案。 工程期间,吴祖太的母亲因病去世,妻子为了救人也牺牲,他仍然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工程的第一线,年3月的一个下午,王家庄隧洞的洞顶有裂缝,不断地往下掉土块和石头,吴祖太亲自进入到洞内察看,不幸的是,洞顶坍塌,他被巨石砸中,失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全面整修,精神财富。 红旗渠刚建成时,解决了民生问题,但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红旗渠已经不再用来输水,而是被开发成了旅游胜地,将曾经的物质财富完美地转化成了精神财富。现在红旗渠共建成了青年洞、络丝潭、分水苑三个景区,各有自己的特点,不仅展示出了红旗渠一带魅力独特的风光,更是让人们看到这条人工天河的壮丽景观。 现在红旗渠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由于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一直以来都被用来做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基地,蜿蜒盘旋的天河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载体。 总结: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是不能被低估的,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一种专属于红旗渠的精神也流传了下来,后世的人们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在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红旗渠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是旅游胜地,更留下了河南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21世纪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前任留下的精神财富,用当代优越的条件创建更多更好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4662.html |